學報
讓教研科研雙翼齊飛
——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學報《傳媒與教育》卷首語
當今社會對大學詬病最多的是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。而“重科研”的目的為了寫論文、評職稱,科研目的的走樣,大學的本質被異化,更是癥結根本所在。
當前發生在大學課堂上的變革實在是千年之未有。慕課讓中外名師觸手可及;翻轉課堂顛覆傳統講授;多媒體網絡設備深入教室,遠程督導可視可感;95后新生代課上手機與教師爭奪知識霸權……。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,面臨著教學對象之變、教學環境之變、教學手段之變,如何應對?已然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。
然而,不是每一位教師都敏銳地感知到這種變化;不是每一位教師都強烈地意識到這種變化將自己的密切關系。有的還延續著強烈的慣性,認為十多年寒窗苦讀到了碩士、博士,工作有了經驗,比學生早學多學了,教師的權威是當然的。甚至有位8年教齡的老師說“我從學生那兒不能得到新東西”。這樣的思維觀念和傲慢情緒恐怕是適應新時代大學教育的最大障礙。費孝通先生說過:“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,人不能僅僅依靠經驗做指導?!谧冞w中,習慣是適應的阻礙,經驗等于頑固和落伍。頑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頭上的譏笑,而是生存機會上的威脅?!?nbsp;
今天,在這個克里奇瑪權威被解構的年代,能獲得95后年輕一代的信賴,真正牢靠而又現實的恐怕是對新時代學習主體的研究、對課程與教學法創新的潛心鉆研。沒有理解和融洽,沒有互動雙方的前提,單向的“教”而不流的阻滯和隔閡,無論教師如何付出怎樣的備課努力,無論向學生做出怎樣的誠意,學生們首先感受到的是單向的灌輸、壓制、甚至權威教化。
作為大學教師,教研與科研本應雙翼齊飛,共同構成教師的職責。教研,不能迷失的是教育的目的。教育目的何在? 200年前德國的教育宣言對我們今天尤其振聾發聵,它提出:“教育的目的,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的世界,不是著眼于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,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,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,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,以便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,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?!?/span>
教研者,教學教育研究科學之謂也。加強教學研究,探索學習主體的心理成長規律,系統性地認識教學的客觀規律,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魅力,更使教學能從迷茫、困頓、疲態走出,而步入自由、堅定、從容之境。
教育者,當理想高遠而心境平和。教研可以開啟教育者活潑潑的襟懷,培育教育者宏闊的心愿,向往人類教育的最高境界。
(《傳媒與教育》2015年第1期卷首語 作者 金夢玉)